【藝評文章分享】境遇ー陳世強・張秉正雙個展

IMAGE

       兩位「同班不同學」的藝術家,自師大美術系畢業36年後首辦雙個展,有著怎樣的「境遇」理念? 而當普普藝術對上現代水墨,又表現出怎樣的敘事畫面及流動能量? 歡迎閱讀兩位老師為彼此所撰的藝評,從中感受。


#陳世強〈以墨養形一看張秉正的慾望山水〉
       
斑瀾的筆墨皺法侃侃落下,在紙面上疊出層層山水,在2018年張秉正的大型水墨<樂山樂水>畫中,與其看是山水造景,卻沉鬱運筆擦染出其內在意念反射,雄偉中略帶苦澀,又在川石間出現嬉水人物,或立、或坐、或游……,反映其灑脫不羈的人生態度,流露出其在水墨正統下自我實現的人文風情。
       印象中張秉正的為學脈絡自大學時期鄭善禧教授的皺染運筆,研究所期間受劉國松大師現代繪畫的創新觀念,然不拘泥學院框架而自我養成,早期畫作具表現或抽象寫形的實驗風格,之後藉人生及創作歷練,抒發己性,反映社會。此行徑風貌在其2019年的<山有虎>系列中看出端倪,潛形臥虎為其自我表徵,而虎紋的運筆風格鋪陳為山水皺法,抑揚頓挫中流露出其人生觀及豁達的畫境。 
       「文人畫」在東方已發展千年歷程,在各地區及時代各有不同風貌的豐富表現,唐代張彥遠的畫論中評道 “以形寫神,氣韻生動"作爲書畫推崇自然的重要觀點,應寫形﹑寫神﹑更須寫情。以文人的全人養成造化為書畫意境,在水墨畫的「見山是山」的皺法運形,又似「見山不是山」的自我慾念投射,搓揉出張秉正的人生書寫,空山虎嘯,忘情山水,老練孤獨卻怡然自得。

#張秉正〈涉事見性—我看陳世強的「強式創作」〉
       
90年代臺灣是政治、社會和文化動盪變化的大時代,可能也是最美好的時代!我們都受時代啟發著,那時候,世強和我剛好在臺北1985年的師大美術系。
       1988年20歲的油畫「歲月」,是在向宜蘭的王攀元老師致敬。在他當時的作品中可看出王老師畫作純粹深邃意境對他的影響。90年代的時代氣氛和生命中的機緣際遇,啟發了他的主體意識。懷抱鄉土、歷史、社會的宏觀視野,成為日後他入世的、涉事的「強式創作」的精神基礎。
       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系深造的歷程,讓他在創作的觀念和形式上擺脫傳統、更加自由。
       彰師大美術系任教後,開始往返宜蘭和臺中、彰化之間。這個身體和身分的游移,化作速度和光的流動,在巨幅敘事作品中展現出來。浮動飄移、片段分割的生命經驗特質,為彼時作品的一大特徵。然其內化的社會意識,總是驅使他紮根在地、尋求定錨!
       90年代到世紀之初,替代空間和藝術團體紛紛成立,世強和我同為台中團體成員,他將藝術家們帶到故鄉宜蘭,用藝術營造社區,並且成為典範案例。我想起德國藝術家波依斯以「擴張的藝術觀」提出的「社會雕塑」概念。陳世強正是以迎向社會、擁抱群眾、跨越純藝術界域、撩下去的「強式創作」加以體現!
       陳世強近期繪畫作品從超巨尺幅來到方寸之間;核心關懷依舊,嚴肅題材待以輕鬆幽默,展現畫家情思細微的一面!
       陳世強的創作是現世的、煙火味的,不是絕事絕塵的,是在涉事涉塵中現真心見真性。


#展覽是場很好的教育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