蹽溪過嶺―黃國書書法創作展

IMAGE

       歷代書法體勢、書風趣韻繁多,豐富了現代書法表現的藝術性,成為獨有的當代文化特色;而書法筆墨氣韻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長久的累積與砥礪。黃國書立委寄情翰墨五十載,在繁重公務之餘仍深耕書藝不輟,此次展覽以「蹽溪過嶺」為題,引自臺灣金曲創作歌手謝銘祐歌詞「有路,咱沿路唱歌;無路,咱蹽溪過嶺」,貼切形容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和感謝,同時呼應立委透過書藝詮釋當代政治思維與本土文化情懷。

       
黃國書立委是臺灣當代兼具政治工作與書藝創作的文化實踐者。1964年生於南投鹿谷山村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畢業,國立中興大學法政碩士,曾獲中興大學第20屆傑出校友。自幼受祖父指導臨習書法,從顏柳楷書及魏碑入門,後旁及宋代書家行草,學生時期即嶄露頭角;後得杜忠誥教授指導,系統性鑽研歷代名碑法帖,於前輩書法家基礎上,融入自身書道美學涵養,學古創新,進而「出新意於法度,寄妙理於豪放」,漸成一家面目,認為「現代書法創作,不只是寫出一種形體,透過書法創作,透過字體的型貌,傳達背後的文學意義」。

       
此次展出百餘件作品,分為四類:「縱橫古今」透過筆墨線條,游於古今書藝妙境間;「剛柔並濟」呈現對生命的熱情,期許不論從政、為人處事,乃至書道創作都可達到平衡;「行雲流水」則展現瀟灑自然、無拘無束的豁達感;「咫尺千里」則讓畫面有無限延伸之感,傳遞給觀者豐富的情感與意涵。作品形式多元,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、碑等書體兼具,取材於傳統古典詩詞、臺灣文學作品以及常見俗諺語等,顯現其學識底蘊與人文關懷,乃至對自我的期勉。此外,創作所用紙筆、落款與鈴印、裱框設計等皆深具新意與巧思,亦為展覽一大亮點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「以形表意」,立委配合文字意境擇用相對應的書體風格,甚或「混搭」不同書體,以造形詮釋字義,或配合當時心境,融合各家書風與筆意,在閱讀意會間,或趣味橫生,或意境深遠,使得文字與內容達到高度協調的藝術性,展現藝術家的自由創作與深厚功底,歡迎所有藝文愛好者蒞臨共賞。

作品圖說 :
上左- 展出藝術家/ 黃國書
上右-〈蹽溪過嶺〉以碑體條幅呈現,並使用竹筆書寫,油然生出蒼勁樸拙之感,體現臺灣早期「蹽溪過嶺」,克服艱辛困難的歷程。
下左-〈福爾摩沙〉以四幅斗方形式組成,「福」字有元・趙松雪行楷運筆的秀麗筆意,「爾」字折筆處的圓轉為唐・懷素之風,「摩」字則見近代書法家臺靜農的長鋒羊毫線條體勢,「沙」字三點水展現沙礫的質感,寫出作者對臺灣土地的熱愛。
下右(上)-〈厚積薄發〉拉長四字最下方的線條,對比渾厚的篆體,以文字構成圖像與涵義的融合。
下右(下)-〈抱樸〉一作,詮釋老子《道德經》中的智慧,以王獻之一筆書表現「抱」字,「樸」字則以方筆建構,使畫面節奏有別、酣暢曠達。
 
文/ 藝術中心統整
圖/ 黃國書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217期,110/12,第貳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