片竹成絲,編竹成器,器以載道,一場創作者、竹、技藝間的對話就此展開。「竹編」是臺灣重要傳統工藝,承傳先民的生活智慧,隨著產業變遷,經過不同世代、族群、區域與需求的堆疊衍生,形成現代豐富多元的竹編技法與形制,也漸走向精緻竹編美學發展,開拓出嶄新面貌。
為了讓觀者一覽竹藝器形變化之美、編織技法之妙,在新學期之初,學校特別邀請臺中市第四屆「大墩工藝師」、南投縣無形文化財「竹編工藝」技術保存者,林秀鳳老師,蒞校展出。林老師曾在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」服務四十七載,參與臺灣竹藝產業近半世紀的變遷歷史,專致於竹工藝的創作、研究、教材編撰、專案調查、展覽規畫及國際交流等面向。作品多次獲獎,豐富的創作與出版等身,其中《藤繞的23種技法》獲第二屆國家出版品佳作獎,多媒體版本更首創工藝師與動畫師的合作;應邀於國內外舉辦展覽、專題講座,也是臺灣第一位進入法國參議院的竹編示範表演者,聲譽遠播。
此次展出四大項,逾40組展品:「竹藤基本編的立體教材」、「適合現代使用的生活用品」、「充滿現代語彙的竹編藝術」、「室內竹編裝置藝術」,其中竹藤基本編展現了竹編工藝的底蘊,具傳承與保存的價值,再從中發想創新元素,融古貫今,尤其是大型室內裝置作品,脫離了一物一件的觀賞形式,用最古典簡潔的配件,點滴匯聚成充滿想像空間的前衛作品,開啟竹編工藝的另一扇門,兼具當代觀念與自然美感,蔚為大觀。
老師剖竹如樂,編竹如章,穿梭五十年時光的一片片竹篾,將演奏出最靜謐優美的樂章,歡迎蒞臨共賞。
為了讓觀者一覽竹藝器形變化之美、編織技法之妙,在新學期之初,學校特別邀請臺中市第四屆「大墩工藝師」、南投縣無形文化財「竹編工藝」技術保存者,林秀鳳老師,蒞校展出。林老師曾在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」服務四十七載,參與臺灣竹藝產業近半世紀的變遷歷史,專致於竹工藝的創作、研究、教材編撰、專案調查、展覽規畫及國際交流等面向。作品多次獲獎,豐富的創作與出版等身,其中《藤繞的23種技法》獲第二屆國家出版品佳作獎,多媒體版本更首創工藝師與動畫師的合作;應邀於國內外舉辦展覽、專題講座,也是臺灣第一位進入法國參議院的竹編示範表演者,聲譽遠播。
此次展出四大項,逾40組展品:「竹藤基本編的立體教材」、「適合現代使用的生活用品」、「充滿現代語彙的竹編藝術」、「室內竹編裝置藝術」,其中竹藤基本編展現了竹編工藝的底蘊,具傳承與保存的價值,再從中發想創新元素,融古貫今,尤其是大型室內裝置作品,脫離了一物一件的觀賞形式,用最古典簡潔的配件,點滴匯聚成充滿想像空間的前衛作品,開啟竹編工藝的另一扇門,兼具當代觀念與自然美感,蔚為大觀。
老師剖竹如樂,編竹如章,穿梭五十年時光的一片片竹篾,將演奏出最靜謐優美的樂章,歡迎蒞臨共賞。
作品圖說(上、下左、下右) :
〈童山濯濯〉相對於「茂盛」,作者有感於風災、水災、土石流過後處處「濯濯」的景象,期盼大地茂盛、向榮、平安,因此借由雙手轉化,以片片縷縷的篾片,寄情於作品上。
〈翱翔〉走出傳統竹編工藝的樣貌,跳脫技法應用的常規,由百餘顆大小不同的單獨細竹編球體,經染色塗生漆,再一點一滴調整契合,最後匯聚成黑天鵝展翅的樣貌。
〈交融〉為陶、竹異材質的結合,在陶胎未乾時先挖凹槽,待土胎乾燥後進行修坯、上釉和燒成,竹編的部分是在出窯後,再將竹篾先經後緯依序挑壓嵌入,最後以天然漆塗裝保固。
文/ 藝術中心統整
圖/ 林秀鳳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214期,110/09,第壹版。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214期,110/09,第壹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