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在世代傳承及文化浪潮的洗禮下漸趨多元,重視與當代社會的連結、創新,但回歸到美術本質,用理性架構出感性視覺,如何欣賞與懂得欣賞,需要養成,非一蹴可及。此次看見興大典藏之美系列將分享三位前輩藝術家—「儒者之風」孔德成、「渡海名家」吳承硯及「畫壇儒俠」陳陽春,透過賞析帶領觀者進入藝術的殿堂,了解藝術家生平及其時代背景下創作的歷程,展現各自獨有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,落實美感教育。
孔德成(1920-2008),一代儒者風範,也是動盪時代的見證者,在道統傳承的深切期盼下出生於山東曲阜,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,末代襲封衍聖公,後封號更名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。自幼既承家學,益累新知,儒學底蘊深厚,夙長青銅彝器,曉暢金文神髓,嫺諳三禮樞奧,且書藝精湛,師承莊陔蘭,真行草篆金皆擅,撰有多篇書法研究論文及專書。1949年遷居臺中,先後任國民大會代表、故宮主任委員、考試院院長、總統府資政等要職,曾執教於臺大、興大、臺師大等,一生致力於傳承儒家核心思想,弘宣中華道統文化,化育菁莪,更多次以聖裔身分推動國民外交,赴各國演說並主持祭孔典禮,開啟世界儒學的新領域,獲頒美國耶魯大學榮譽研究員,韓國嶺南及成均館大學、日本麗澤大學、臺大榮譽博士殊榮。典藏作品「行書對聯」,釋文「竹石多佳趣,觴詠得天遊」,字體醇厚穩健、筆力勁秀,線條間飛白與墨暈如行雲流水般流暢;對聯條幅兩者氣韻相連、剛柔相應,行氣間表現悠遊於天地自然中,泰然舒適的情懷。
吳承硯(1921-1999),江蘇江陰縣人,家學淵源,父親喜好詩文與文物收藏,耳濡目染下啟蒙其藝術生涯。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,師承徐悲鴻、呂斯百等留法名師,研習學院派技法,在東方美學薰陶及西方藝術思潮激盪中,為其運用各類媒材的能力,奠定了深厚的學術涵養與造詣,崇尚印象派和荷蘭古典寫實風格,擅用鮮麗的色彩、靈活的筆觸以及嚴謹的結構表現其對自然景色的掌握與生態觀察,強調素描對物像描繪的實質感,力求真善美境界;其道藝一體的生活哲學,讓他的創作平實中現深刻,絢爛中見淳樸,眼中的生活處處皆畫意。1949年遷臺後擔任教職,受邀國內外展覽,聲名遠播,榮獲「金爵獎」、中山「文藝創作獎」等。典藏作品「田園風光」畫面布局前景從分隔大塊面的梯田,田埂線條向遠處延伸至點景的人物與屋舍。遠處雲霧繚繞的山巒層疊,經由分明的色調變化、朦朧的筆觸強化景深空間。透過明亮的色彩,細膩的景物描繪,表現鄉間樸實活潑的景色。
陳陽春(1946~ ),雲林縣北港鎮出生,國立臺灣藝專美工科畢業。繪畫受王家良啟蒙,復從傅狷夫、任博悟,融會了西方水彩透明清亮技巧與東方水墨氣韻生動的精神,濃淡相兼,藉著水分的流動掌握生動的瞬間,充分表現水彩之質趣,獨創「沉離夢幻」技法,用色揮灑自如,畫面構築自然,繪畫與情思巧妙融合,傳遞出文化之美善,以描繪各地風土民情與仕女圖著名,飄逸出塵的畫風被讚譽為「水彩畫大師」。多次應邀至各國講學、巡迴展出,宣揚臺灣水彩藝術,凝聚外交部駐外單位及當地僑胞情感,有「文化大使」之稱。自1970年首展至今已舉辦逾212場個展,擔任多個全國級美展及選美評審,成就不凡,獲中國文藝協會「榮譽文藝獎章」、「外交部之友紀念章」、文建會「資深文化人」、美國榮譽市民和市鑰等榮譽。典藏作品「仕女」自然流暢,水色暈染與筆刷飛白交融,剛柔並濟一氣呵成。以渲染表現仕女柔和的面容,俐落線條呈現優雅姿態。以東方水墨之留白技法,突顯西方光影之特點,人物更顯真實而立體。
見微而知著,透過興大典藏的書法、油畫及水彩作品,帶出了三位文人雅士逾五十年的創作時空,看見在世代變遷、中西文化匯合之際,藝術家如何在學術與創作上,達到承先啟後,貫古通今的成就,同時致力於深耕教育,以藝弘道,接軌國際,進而推廣交流。一支筆成就了多少故事,有些說的是書法與道統,有些暢述油畫與自然,而有些則連結水彩與外交,讓藝術具有多元視角,由外表凝聚出美感,從美感中著墨題材、技法、媒材與創意,而後探索意象的無限可能與內涵,深具意義。
文/ 羅一慧 興大藝術中心前助理研究員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195期,108/4,第壹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