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樂與傳統戲劇新銓與推廣

IMAGE

       在這影音收視平台盛行的時代,表演藝術如何維持「傳統」與「創新」的平衡,並啟發更多跨域創作的可能性與藝術性,需要大家一同關注與討論,有了觀眾的持續支持與回饋,表演藝術才能正向發展。藝術中心今年已參與辦理三場音樂、戲劇演出及講座,均座無虛席,有效提昇校園表演藝術欣賞風氣,值得分享:

       「我們的青春: 1970~1990校園民歌講座音樂會」邀請到留美聲樂博士,黃世欣教授蒞校演講,並主唱〈何日君再來〉、〈橄欖樹〉、〈月琴〉、〈IF〉等多首經典歌曲,帶領聽者走進風行一時的「校園民歌」時期,有著年輕學子「唱自己的歌」,用歌曲寫下歷史的理想;搭配劉達禮老師的鋼琴伴奏、藝術中心典藏畫作的展示,揭開中心2024年沙龍音樂會系列序幕。此次講座音樂會除了黃世欣博士精采的演說與歌唱,另安排臺中市新世紀合唱團—温錦惠老師、楊采蓁老師、張慧齡老師、呂詠恩老師(鋼琴伴奏)合作演出〈偈〉、〈浮雲遊子〉、〈夢田〉等歌曲,以及本校中文碩一林郁雯同學演唱的〈偶然〉,開啟世代的對話與精神傳承,同時分享不同世代對民歌的感受與解讀。

       「布袋戲」結合了說書、操偶、音樂、戲劇、雕刻、彩繪、刺繡等綜合藝術,是本土代表性的藝術文化之一,也是見證臺灣歷史發展的重要無形文化資產。但在時代潮流的變遷中,大夥呼朋引伴,搬張椅子到巷口觀賞野台布袋戲的習慣早已消失,如此式微之際,仍有部分戲團及專家學者致力於保存臺灣傳統戲曲之美。此次「傳統與創新—談布袋戲發展轉變與表演內涵」講座,邀請在地深耕多年的鳳舞奇觀布袋戲團副團長,同時也是大葉大學兼任助理教授,陳正雄老師擔任主講,跟大家分享布袋戲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並現場示範《鹿角還狗哥》、《十二生肖:虎貓恩仇記》兩部新編布袋戲片段,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操偶師多變的唸白,操演戲偶的身段動作,掌中角色能靈動跳躍、打鬥,並搭配後場鄭春玉藝師的音樂,讓觀者跟著情節進入戲中故事,意猶未盡。

       看著舞台上的場景布置,鑼鼓、管絃樂聲逐一奏起,燈光營造,雲霧效果升起,兩旁字幕燈的亮起,黃春明老師改編之歌仔戲〈杜子春〉,隨著演員們的登場,正式展開。一場杜子春接受「緘默」考驗的知名故事片段,歷經威脅、色誘、恐懼、親情等重重關卡,雖然終究失敗,但杜子春從鐵冠子那兒接下象徵好好做人、踏實農耕的鋤頭,深具寓意與啟示。此次學校「黃春明週」系列活動特別邀請到臺灣唯一具公立屬性的「蘭陽戲劇團」於人文大樓講廳演出,同時演後座談由藝術中心林仁昱主任主持,請飾演杜子春、杜心、豔姬、杜母的四位演員們再度上台,與觀眾分享他們如何在保持傳統與研究創新的激盪中,調整自身表演習慣,進而詮釋戲中角色的心路歷程,同時也聊到他們回歸觀眾視角來看戲的想法,整場對談更見演員間,或者演員與樂師間的默契,渾然天成,完美體現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;而這場精彩表演也在將近四十位演職員的合作下,贏得現場熱烈掌聲!

圖片說明:
左上: 黃世欣老師現場演唱觸動人心,同時令人感受到臺灣流行歌曲的發展與社會氛圍的轉變息息相關,回顧「校園民歌」一詞來自於「現代民歌」與「校園歌曲」的結合,是臺灣1970年代眾多年輕人自覺創作出的國語流行音樂風格,為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奠定重要的基礎。
左下: 現場演出盛況,觀眾互動頻繁,十分熱鬧,同時薪傳獎得主蕭添鎮老師更親自蒞臨指導,展現傳承風範。
右: 蘭陽戲劇團於興大人文大樓一樓演講廳演出實況,以及林仁昱主任主持演後座談會,邀請四位演員再次上台分享劇團甘苦,也讓大眾有機會認識劇團中演員、樂師、幕後人員的工作與練習難度,十分難得。劇照部分感謝蘭陽戲劇團提供。

文、圖/ 藝術中心統整報導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237期,113/06,第壹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