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大典藏之美 -系列四

IMAGE

       「美感教育」是一種素養教育,傳授的不只是知識或技術,而是培養大家面對生活中每件事物,皆能有感,懂得探索、欣賞美好,面對不好或不美,可以產生如何讓其更好、更美的想法,而後展開嘗試、運用及整合的歷程,達到自我滿足及成就。此次「看見興大典藏之美」接續分享三位將藝術教育融於生命的典範—姚夢谷、張炳南及江兆申,讓讀者瞭解藝術家所處時代背景、創作經歷及作品賞析,展現當代大家獨有的風範與文化內涵,啟發讀者對藝術的興趣。

       姚夢谷(1912-1993),生於江蘇奉縣,上海大學中文系畢業。是動盪時代中的美術教育改革者,也是著名藝評家,畢生致力於藝術推展,貢獻不凡。1943年渡臺,任教於臺中二中、臺北成功中學,陶育多士,獲頒教育部「藝術貢獻獎」、「社教工作最佳貢獻獎」、紐約聖約翰大學「國際藝術榮譽金章」,更列編於英國牛津、劍橋世界藝術名人錄,同時創建「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」(今歷史博物館),發行「美術學報」與「藝壇」雜誌,組立「中華民國畫學會」設置「金爵獎」等。先生自1938年始於中外各地舉辦個展,擅於山水花鳥,畫風富有文人氣韻,墨色暈染、乾溼濃淡相濟,運筆靈活秀巧;人物畫則多以佛像入畫,構圖清新、筆調寫意樸實;其書法行書運筆流暢、清雅秀美,甲骨文則筆畫簡潔、圓柔俊逸;文思雋永精於詩詞。作品「行書條幅」,釋文為「朝日入簾櫳,龢風轉舒暢。早梅謝復開,暖翠明千嶂。門無車馬喧,扶筇獨吟望。詩思近何如,味淡猶新釀。」字體如行雲流水般簡約超逸,全幅結構疏密有致、自然舒展,行距間氣韻流暢。
        張炳南(1924-2014),生於臺中豐原,深耕美術教育,曾領導「葫蘆墩畫會」並成立私人美術館,提攜後進,為藝術傳承不遺餘力。其習畫師承葉火城、李石樵等名家,認為「一幅畫就是一個生命它必須是活的」,提倡以繪畫刻劃人生與內蘊自然的真善美,曾獲「全省美展」第一名、「文化賞」主席獎、「中興文藝獎章」、行政院文建會「文馨奬」、傑人會「傑出教師」等。其自1963年舉辦首場個展,接續於巴西、日韓、美國、比利時等地應邀展出,作品獲美術機構及私人收藏,讚譽不斷。先生從小在農村成長,以描繪臺灣風土民情之美聞名,真實記錄了本土農村富饒和樂的面貌,把對家鄉的深切情懷轉化成活潑、律動的筆調,讓畫風樸實中呈現蓬勃生命力。作品「東勢林場」色彩濃郁筆調靈活,表現風光明媚、自在愜意的景象。冷暖色調交錯呼應,突顯自然的活潑豐富,明暗色調的對比藉由流暢的筆觸線條,推展出空間的層次深度。呈現油畫肌理的厚實美感,在色彩交融中饒富筆趣。
       江兆申(1925-1996),生於安徽歙縣,自幼家學薰陶,孕育日後藝術創作的基礎,詩書畫篆刻皆擅,為知名中國書畫研究學者。1949年來臺,師從溥心畬,任教於多所中學、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及國立臺灣大學等,並受邀講學於日韓。1965年於臺北中山堂首次個展,驚艷藝壇,作品獲多國美術館典藏,譽為「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」。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、書畫處處長,院內豐富的中國藝術典藏,讓先生得以深研,汲取歷代名家精華,致力於畫家與美術史的研究,立下學研與展覽實務相輔相成的先河,曾獲「中山文藝獎」。其深厚的文化底蘊,加上自身書畫創作的經驗,開創獨特藝術「新」境,畫風雅逸靈秀,構圖、筆墨、設色均意境脫俗別出心裁;書法、刻印字體筆畫結構疏密有致、布白巧妙合度,承續中國文人畫精神,融入現今社會的時代性,影響深遠。作品「山水」筆調樸實、構圖雅緻,設色濃淡相宜。題畫詩為北宋林逋〈山閣偶書〉中的「但將松籟延佳客,常帶嵐霏認遠村。」與畫中之意境相互應和,山巒之間林木蔥鬱,一人獨坐屋舍有雲霧相伴、瀑布奔流,悠閒中顯露淡泊之情。
       見微而知著,透過興大典藏的書法、油畫及水墨作品,看見三位前輩畫家的修養氣韻,「腹有詩書」的創作型態,再透過生平簡介,看見他們在藝術教育上的卓然成就,以身作則,奮於學復游於藝,同時開枝散葉傳承,其所樹立之標竿影響至今。當藝術與人文、生活、國學結合時,賞析文藝作品須跨時空背景探討,讓文人雅趣美學在傳統的加持下還能開拓出現代風格。

<div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 touch-action: pan-y; color: rgb(114, 114, 114); font-family: -apple-system, " noto="" sans",="" "helvetica="" neue",="" helvetica,="" "nimbus="" sans="" l",="" arial,="" "liberation="" "pingfang="" sc",="" "hiragino="" gb",="" "noto="" cjk="" "source="" han="" cn",="" "microsoft="" yahei",="" "wenquanyi="" micro="" hei",="" zen="" "st="" heiti",="" simhei,="" hei="" sharp",="" sans-serif;="" font-size:="" 16px;="" outline:="" 0px="" !important;"="">
文/ 羅一慧 興大藝術中心前助理研究員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197期,108/06,第壹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