驚艷校史─漫談興大百年逸事

IMAGE

       本校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,自1919年創立後,經歷許多曲折變化,一路蜕變為今日的國立中興大學。回首前塵,實有許多令人驚豔的人物與際遇,有的尚存影像可以佐證,有些則只能從文字中去感受他們的風采。
你可知道,本校最早的學生宿舍,竟是清朝時的欽差行臺!該建築在日本統治臺灣初期,被當作臨時的總督府辦公廳,新總督府(今總統府)完工後,才輾轉成為農林專門學校的學寮。

       
1928年,高等農林學校被併入臺北帝國大學,稱為附屬農林專門部,沒想到15年後,卻能脫離,獨立設校於臺中。當時遷校的決策是暗中進行的,許多教職員是在被分配搬遷工作時才知道。1943年,眾人包了一列火車南下,到達臺中火車站後,整理隊伍,再出發到新校址。

       
戰後,農學院初期的幾位校長:周進三、李亮恭、林一民,都忙著招攬優秀師資。周進三院長時期(民國34-37年),還得親自跨海到南京、上海約聘教員。不久,國民政府撤退來臺,秀異之士也蜂擁而至。當時本校網羅了不少知名學者,如:吳南軒、尹樹生、張硯田、楊公達、程兆熊、徐佛觀、魯實先、閻若珉、周邦道、李慶麐等,皆一時之選。其中,吳南軒曾任國立復旦大學校長、楊公達曾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、林一民則曾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,一個學院竟同時有三位國立大學校長任教,一時傳為佳話。

       
本校初期的校舍大多為木造建築,民國49年,農學院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展開四年期的合作計畫,獲得美援經費補助約美金160萬元,陸續興建植病、昆蟲、森林、農藝四系的系館。適逢民國50年本校升格為省立中興大學,校園風貌也因此而煥然一新。計畫期間,密西根州立大學有派遣駐校顧問團,其中,米愛德教授(Prof. E. C. Miller)還現身於畢業紀念冊喔!

       
說到興大的景點,你可能會馬上想到中興湖,的確,它是興大遠近馳名的一道風景,也是最大的一座人工湖。最大!是比較出來的。其實,從以前到現在,興大校園內大小湖池至少有七座,可讓人流連,但多數早已消失。它們分別是農經系館旁的茵夢湖、舊中文系館旁的方形蓮花池、舊園藝系館(植化館)旁的蓮花池、雙池(今為溫室區)、理工大樓前的方形池、南園中的蓮花池,以及中興湖。雙池和中興湖都曾開放讓人釣魚,湖邊也有小屋,由工讀生駐守。不過,如今臨湖垂釣的景觀已不復見。
 
       故事還沒說完,更多精彩的好料,待日後有機會再繼續聊。

圖說 :
左側上- 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最初的學寮,原址位於臺北市西門町,即今中山堂的位置,後被遷徙至臺北植物園內,現仍保存。資料來源:《榕畔會史》,榕畔会校史編集委員会編,《榕畔会史:台湾における高等農林教育のあゆみ》,東京:榕畔会,1978。
左側中- 1943年10月,搬遷臺中的隊伍在臺中火車站前整隊,前往神社參拜,行經市區後前往高農的新校地。資料來源:《榕畔會史》。
左側下- 民國76年(1987)10月,中興湖清底泥,把湖中的魚撈起,轉放到雙池。資料來源:羅南璋先生(森林系79級校友)提供。

右側上- 林一民先生,初為省立農學院教務主任,民國40-43年擔任院長。資料來源:《臺灣省立農學院第一屆畢業同學錄》(民國39年)。
右側下- 美籍教授米愛德(Prof. E. C. Miller),係本校農學院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計劃派駐本校顧問之一,所獲美援經費用於建築八個學系大樓與充實內部設備,使在校師生受益匪淺。資料來源:《中興大學農學院校友通訊錄》(民國41-51年),臺中: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顧問團、臺灣省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合印,1964。
 
文/ 蔡宗憲/歷史系副教授兼校史館組組長
刊登於《興大簡訊》第216期,110/11,第壹版。